【书名】:《灌县白沙乡志》
【作者】:白沙乡志编写领导小组编
【出版社】:
【时间】:1983
【页数】:195
【ISBN】:
第一篇 建置沿革
第一章 “白沙”名考
第二章 建置沿革的变迁
第一节 清代及其以前的建置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建置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建置
第三章 治所地址和村名考
第一节 治所地址
第二节 村名考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位置、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位置和周界
第二节 面积
第三节 民族和人口
第二章 地貌和土壤
第三章 水系
第一节 自然河流
第二节 溪沟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特征
第二节 降雨
第三节 气温
第四节 日照
第五章 动植物和矿藏资源
第一节 动植物
第二节 矿产资源
第六章 灾害
第一节 风灾
第二节 连阴雨
第三节 洪水
第四节 旱灾
第五节 滑坡
第三篇 政治
上篇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政治
第一节 政权组织
第二节 保民代表
第三节 军警及其他组织
第四节 政治事件
下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政权建设
第一节 政权机构
第二节 乡(公社)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章 党、团及群众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节 妇女代表常务委员会(妇女联合会)
第四节 农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第六节 工会
第四章 民兵、治保、民政
第一节 民兵建设
第二节 治安保卫
第三节 民政工作
第四节 调解委员会
第五章 建国后的三十三年的政事
第一节 平息叛乱
第二节 减租退押、清匪反霸
第三节 抗美援朝
第四节 土地改革运动
第五节 统购统销
第六节 肃反、镇反
第七节 整风反右
第八节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
第九节 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
第十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十一节 文化大革命
第十二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第十三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
第四篇 农业
第一章 农业自然渠首条件和发展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土地占有概况
第二节 作物分布和产量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农业
第一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农业领导机构
第三节 农业科技推广
第四节 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第四章 农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发展变化
第一节 根食作物
第二节 畜牧业(养殖业)
第三节 多种经营
第四节 农业的经营管理
第五节 农民生活的改善
第五章 农业模范和先进集体、个人
第五篇 林业
概述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林业
第一节 林木分布
第二节 林木种类
第三节 山林占有情况
第四节 经营管理方式
第五节 木材的生产和销售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林业
第一节 所有制变化和有关林业的政策
第二节 育苗和造林
第三节 木材的管理和机构
第四节 林木的乱砍滥伐
第五节 护林防火
第六节 林业的现状
第六篇 财贸工交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商业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业概况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场镇商业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第四节 白沙粮站
第五节 白沙工商行政管理所
第三章 财政税收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
第二节 建国后的财政税收
第四章 农村金融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状况
第二节 信用社
第五章 社队企业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手工业状况
第二节 建国后公社 企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第三节 队办电站和砖瓦窑等
第六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交通状况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交通事业
第三节 邮电
第七篇 文化教育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状况
第二节 建国后的文化生活
第三节 文物遗迹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事业
第八篇 医药卫生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
第一节 中药店堂(铺、号)
第二节 地方名医
第三节 瘟疫、吸毒与娼妓
第二章 建国后三十二年来的医药卫生状况
第一节 白沙医院建立前后
第二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
第四节 白沙医院历年负责人任职表
第五节 省、地、县驻白沙的医疗机构简况
第六节 中草药店
第三章 计划生育
第九篇 社会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袍哥(又称哥老会)
第二节 佛堂和慈善会
第三节 行会
第四节 宗祠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
第一节 风俗习惯
第二节 集市(赶集)
第三节 庙会
第三章 建国后的社会新风尚
第一节 社会救济
第二节 婚姻自主
第三节 丧葬改革
第十篇 人物、杂记
第一章 人物
第二章 杂记
第十一篇 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
附:白沙地区外属单位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