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昆山市农业志》
【作者】:吴洁人主编;昆山市农业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时间】:1994
【页数】:390
第一篇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第二节 地貌
附录 境域变迁
第二章 水文
第一节 水系
第二节 水位与流量
第三节 地表水资源
第五节 涝渍害
第四节 农副业用水
第三章 土壤
第一节 土壤分类
第二节 土壤养分
第三节 土壤分布
第四节 土壤质量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温度与湿度
第二节 光照与光能资源
第三节 降水与蒸发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第五节 物候
附录 有用野生植物
第二篇 生产关系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节 土地集体所有制
第二章 经营体制
第一节 个体经营及互助组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节 人民公社
第四节 联产承包
第五节 土地规模经营
第三章 为农服务
第一节 农资供应
第二节 农机作业
第三节 灌溉与排水
第四节 种子繁育与供应
第五节 农技服务
第六节 村级综合服务站
第三篇 生产条件
第一节 土地开发
第一章 土地
第二节 土地管理
第三节 耕地面积
第二章 农业劳动力
第一节 劳动力投放
第二节 劳动力结构与素质
第三章 设施和装备
第一节 耕牛
第二节 农船
第三节 农机农具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节 国家资金
第四章 资金投入
第二节 集体资金
第三节 农民资金
第四篇 耕作制度
第一章 种植制度
第一节 一熟制和稻麦两熟制
第二节 水稻改制与两熟制普及
第三节 双季稻与三熟制
第四节 纯稻-麦、油两熟制
第一节 水稻
第二章 主要作物
第二节 三麦
第三节 油菜
第四节 紫云英(红花草)
第五节 西瓜
第六节 蔬菜
第七节 苎麻
第三章 作物布局
第一节 一熟制及两熟制
第二节 双三制
第一节 传统耕作法
第四章 耕作方法
第二节 少免耕法
第三节 间套种法
第五章 农业区划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分区综述
第五篇 作物栽培
第一章 栽培技术
第一节 水稻
第二节 三麦
第三节 油菜
第四节 西瓜
第五节 苎麻
第六节 红花草
第二章 种子
第一节 品种演变
第二节 良种选育
第三节 良种推广
第四节 良种繁殖
第五节 种子管理
第一节 沿革
第三章 肥料
第二节 种类
第三节 用量与方法
第四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病虫种类和为害
第二节 病虫测报
第三节 病虫防治
第四节 农田杂草
第五节 植物检疫
第六篇 农业科技
第六节 农药
第一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人员结构
第二节 技术职称、职务
第三节 荣誉证书、证章
第四节 浮动工资待遇
第二章 科技推广
第一节 建国前
第二节 建国后
第二节 农业合作干部学校
第一节 建国前的昆山农校
第三章 科技教育
第三节 昆山农业大学
第四节 江苏省昆山农业学校
第五节 县初级农业技木学校
第六节 江苏省农业函授大学昆山辅导站
第七节 昆山县半耕半读农业学校
第八节 昆山县农业干部学校
第九节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昆山分校
第十节 乡镇农业技木学校
第一节 技木改进和推广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二节 土壤普查
第三节 科技成果奖
第四节 主要获奖成果简介
第七篇 农业机构
第一章 农业行政机构
第一节 县级农业行政机构
第二节 农业行政机构内的党组织
第二章 农业事业机构
第一节 建国前
第二节 建国后
第三章 农业群众团体
第一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
第二节 农产改良会
第三节 农业推广协进会
第四节 昆山市农学会
第八篇 农场
第一章 建国前的农场
第一节 私营农场(公司)
第二节 公办农场
第三节 院校农场
第一节 区农场
第二章 建国后的农场
第二节 稻麦原种场
第三节 系统外场圃
第九篇 农业系统的企业
第一章 市级企业
第一节 种子公司
第二节 农技推广中心
第二章 乡镇农业服务公司
第一节 设置
第二节 经营
第十篇 人物
附录 部分农业公司和主要工厂
第一章 名人传略
第一节 明清时期
第二节 民国时期
第二章 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
第一节 劳动模范和高额丰产户
第二节 农业先进单位
附录一 农作物产量表
附录二 农业谚语
编后记
《农业志》编纂人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