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江苏土壤志》
【作者】:江苏省土壤普查鉴定委员会编著
【出版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时间】:1965
【页数】:358
【ISBN】:13100·169
《江苏土壤志》是一本比较全面地反映江苏省土壤面貌,系统地阐述江苏省农民鉴定,利用和改良土壤经验的数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全省土壤类型、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等情况,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因土制宜地(因土种植、因土耕作、因土施肥、因土灌溉等)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有效地改良低产土壤,定向培育高产土壤,制订农业生产规划等,提供土壤方面的科学数据。对江苏省土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封面
江苏土壤志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气候特征
二、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土壤母质和地貌条件
四、植被
第二节 社会生产活动
一、农作物栽培(土地利用)现状
二、耕作情况
三、施肥情况
四、灌排情况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风化过程
第二节 残积粘化过程
第三节 淋溶与淀积过程
第四节 沼泽化与草甸化过程
第五节 盐渍化过程
第六节 水耕熟化过程
第七节 旱耕熟化过程
第八节 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三章 自然土壤的类型和特性
第一节 棕壤及褐土
一、棕壤
二、褐土
第二节 黄棕壤
第三节 黄壤
第四节 盐渍土
第五节 草甸土
第六节 沼泽土
第四章 耕作土壤的分类和命名
第—节 农民鉴别土壤的经验
一、土壤颜色
二、土壤质地
三、土壤结构
四、土壤水热气状况
五、土壤新生体和侵入体
六、土壤耕性
七、土壤盐分
第二节 耕作土壤的分类
一、耕作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原则和系统
二、土壤命名
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土壤的相性分布
第三节 土壤的地域性分布
第四节 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第五节 土壤的同心圆性分布规律
第六章 黄白土类、黄泥土类
第一节 黄白土类
黄白土科
(一)板浆白土组
(二)乌白土组
第二节 黄泥土类
一、黄泥土科
(一)黄记土组
(二)鳝血黄泥土组
(三)竖头黄泥土组
二、白土科
(一)白土组
(二)鳝血白土组
三、马肝土科
(一)马肝土组
(二)血丝马肝土组
四、乌山土科
(一)乌山土组
(二)红沙土组
第七章 青泥土类、淤泥土类
第—节 青泥土类
一、青泥土科
(一)青紫泥土组
(二)青泥条土组
(三)蒜瓣土组
二、沤田土科
(一)烘土组
(二)鸭屎土组
第二节 淤泥土类
一、淤泥土科
(一)油泥土组
(二)勤泥土组
(三)淀沙土组
第八章 黄潮土类、灰潮土类
第一节 黄潮土类
一、黄潮土科
(一)淤土组
(二)沙土土组
(三)两合土组
(四)漏风淤土组
(五)飞沙土组
二、棕潮土科
(一)老黄土组
(二)沙黄土组
(三)面沙土组
第二节 灰潮土类
一、灰潮土科
(一)夜潮土组
(二)潮沙土组
(三)缩沙土组
(四)油沙土组
二、垜田土科
垜田士组
第九章 盐潮土类、花碱土类
第—节 盐潮土类
一、盐潮土科
(一)脱盐潮土组
(二)返盐土组
(三)轻盐潮土组
(四)重盐土组
第二节 花碱土类
一、花碱土科
(一)花碱土组
(二)白碱土组
(三)黑碱土组
二、盐霜土科
盐霜土组
第十章 青黑土类、山沙土类
第一节 青黑土类
一、青黑土科
(—)湖黑土组
(二)岗黑土组
(三)两合黑土组
(四)盐黑土组
第二节 山沙土类
一、山沙土科
山沙土组
二、包浆土科
(一)包浆土组
(二)青沙包浆土组
第十一章 黄僵土类、黄刚土类、红黄土类
第一节 黄僵土类
一、黄僵土科
(一)母黄泥土组
(二)公黄泥土组
二、山黄土科
(一)山淤土组
(二)山红土组
三、白烫土组
(一)白淌土组
(二)灰白土组
第二节 黄刚土类
黄刚土科
(一)黄刚土组
(二)死黄土组
第三节 红黄土类
红黄土科
(一)焦红土组
(二)黑沙土组
(三)白泥土组
第十二章 土壤区划
第一节 土壤区划原则和命名依据
第二节 土壤区划分级概述
一、褐士带
二、黄棕壤带
三、黄壤带
第十三章 耕作土壤肥力状况
第一节 全省耕作土壤肥力现状
第二节 土壤肥力概念
第三节 耕作土壤肥力类型及特性
一、土壤肥力类型指标
二、土壤肥力类型特性
第四节 均衡增产途径
一、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二、对十四个肥力类型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
第十四章 土壤性状与施肥
第一节 全省土壤养分状况
第二节 土壤性状与有机肥料种类的关系
一、各种土壤特性与看土施肥
二、几种主要有机肥料对改良土壤的作用
第三节 土壤性状与化肥种类的关系
一、氮肥
二、磷肥
第十五章 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第—节 滨海盐土的改良和利用
一、特性和类型
二、改良措施
三、合理利用
第二节 花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一、特性和类型
二、花碱土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三、改良和利用的基本源刖
四、改良措施
五、合理利用
第三节 灌田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特性和类型
二、改良措施
三、合理利用
第四节 白土的改良和利用
一、特性和类型
二、改良措施
三、合理利用
第五节 黑土的改良
一、低产原因
二、改良措施
第六节 包浆土的改良和利用
一、低产原因
二、改良措施
三、合理利用
第七节 沿江沙姜土的改良和利用
一、形成过程
二、改良利用措施
第八节 飞沙土的改良和利用
版权页